中国免签之后,德国游客的真实感受


发布日期:2024-01-31 06:37    点击次数:64


缘起:

我的名字叫做Klaus Peter, 我生活在德国的慕尼黑,在这座以啤酒节而闻名全世界的城市里,我经常能够遇到很多来自古老的东方中国的人们,他们大多是来旅游和商务,参观慕尼黑最著名的景点,包括新天鹅宫、德国博物馆、宝马总部博物馆等等。一开始我无法分辨出中国游客和日本游客,后来见到了中国人越来越多,我慢慢可以从说话的声音和身高来辨别了。中国对于我们德国人来讲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是遥远的东方文明古国,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能够有机会去中国旅游。

在我年轻的时候读到过一本书,名字叫做“Briefe in die chinesische Vergangenheit”(写给中国古代的信件)。这本书的作者是Herbert Rosendorfer, 他以小说的形式描述了一位来自10世纪中国唐朝的官员犒泰乘坐时间机器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慕尼黑,慕尼黑的一切对于他来讲陌生又神奇。他和家乡唯一的联系是一个联络点,他可以将写好的信件放在联络处,他的好朋友帝谷就可以收到了。于是他就在几十封的信件里描述了自己在慕尼黑的生活,生动而有趣。当然我也从这本书里间接地了解到了许多关于中国的事情。

中国对于大多数德国人来讲还是陌生而神秘的。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的元朝生活了许多年,回来后写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对于欧洲人来讲,这是对中国最早的描述。慕尼黑至今仍有一家名叫Marco Polo的旅行社,每年组织很多的德国游客前往中国。

我很久就有去中国的梦想,我想去北京,看一看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双奥之城,去参观故宫,爬一爬上长城,尝一尝北京烤鸭;我想去西安看著名的兵马俑;我想去上海的黄浦江欣赏外滩的夜景。我想去长江三峡,我更想去辽阔的新疆,神秘的西藏。

关于中国旅行:

德国有很多旅行社都组织前往中国的旅行,在旅游零售商门店里,也经常可以看到中国线路产品的广告,中国的自然风光非常美,更吸引人的是那里的风土人情。对于普通的德国人来讲,去中国的旅游属于远程旅游,时间比较长,费用比较高,根据德国人平均工资来计算,一次中国旅游的费用也需要积攒一年多才能够支付。德国游客去中国旅游的高峰时间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然后就逐渐走下坡路。一直到疫情之前去中国旅游并不是德国游客的首选。一方面由于德国媒体关于中国的负面宣传,另一方面是中国旅费的逐年提高和中国签证的申请越来越麻烦。原来只需要将护照寄送给旅行社,就可以很顺利地得到签证。后来增加的签证中心,费用增加了近一倍,而填报签证的手续并没有简化,反而需要网上填报长达16页的申请表格,我曾经尝试着填写,上面连我爷爷奶奶是否去过中国都要填写,听中国的朋友讲,这叫做“政治背景调查”。后来又增加的生物指纹采样的环节,居住在小城市的人们必须乘火车或者自驾到柏林和慕尼黑这样的大城市办理,费时费力又麻烦。

大家也许早就知道,我们德国人的护照含金量排在世界的前三位。护照免签国排名第一的是日本,日本护照,已经连续第五年获得全球最强大护照称号,可以免签或落地签193个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说,目前日本国民除了前往俄罗斯和非洲一些国家需要办理签证以外,其他国家的旅行,都能做到说走就走。新加坡和韩国是并列第二,公民可以自由访问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在亚洲前三之后,大量欧洲国家位居排行榜前列。德国和西班牙可以免签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

德国人是世界上出游频次最多的游客,我们每年有40天的带薪假期,对于我们德国人来讲,“Urlaub”(休假)这个词汇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喜欢提前计划假期,每年的11月我们就会给公司老板提交第二年一整年的休假计划申请,便于公司协调安排。等申请审批下来后,我们就会陆续去旅游公司预订我们的行程和机票。德国的旅游批发商会在预订的同时提供一种叫做“旅游取消保险”的产品,保险费用不是很高,但是一旦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取消旅程,所有产生的取消费用都会由保险公司承担。

疫情三年,全世界的旅游停摆,一直到2022年下半年国际旅游才开始逐渐复苏,而中国的国门一直到2023年3月才正式对外开放。因为大部分旅行商的产品线路计划都早在2022年上半年策划完毕,所以中国基本上不在出境的目的地之中。即使我想在今年去中国,选择性也非常之小。

而中国的签证更成为了阻碍我前往中国旅行的第一道门槛,但在2023年11月24日,我在网上读到了这样一条新闻:“为进一步促进中外人员往来,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方决定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1月30日期间,上述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和过境不超过15天,可免签入境。上述国家不符合免签条件人员仍需在入境前办妥来华签证。”对于我这样一直梦想去中国的德国人来讲,这的确是一条重大利好消息,我终于可以策划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了。我在中国有一位朋友Z先生,住在北京,我们长期保持邮件联系,但是一直没有见过面。我这次打算给他一个惊喜,先不告诉他我要来中国的计划,我打算等我到了中国再通知他就好。

入境:

中国有句老话:“择日不如撞日”,既然免签政策从12月1日开始,我就干脆将机票预订在了11月30日从慕尼黑直飞北京的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LH722航班,飞行总时长10小时20分钟。大概航空公司也早就收到了中国政府对德国游客免签的通知,在查看了返程机票以后,很快就办理了登机手续。

汉莎的服务一直保持应有的水准,抵达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后,北京边检总站的移民管理警察协助我办理了免签手续,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还有不少媒体记者拍照采访,大概是因为对6国免签政策开放第一天的原因。

在等待行李的过程当中,我打开手机,因为没有办理境外漫游的套餐,我的手机上显示没有信号。搜索到机场的无限网络,但是需要中国的手机号进行验证,我自然是没有中国的手机号,所以在机场我处于无信号无法联络的状态,也许这也是能够减少我对于手机依赖的一种方式。

在德国我习惯使用Uber网上约车,因为没有信号,目前来看也是不可能的。当然后来我才得知,Uber早在疫情前就退出了中国市场,中国市场目前最大的网约车公司是滴滴,但是也需要用中国的手机号进行注册和预约。

机场有银行的外币兑换窗口,ATM机也可以用信用卡取现,对外国人每天的限额是3000元人民币,手续费根据不同的信用卡公司而不同,据说也非常之高。好在我提前准备了一些欧元现金,在兑换处顺利换到了人民币。

从走到机场外的出租车排队处,很快坐上了一辆出租车,排队处负责协调的工作人员会一点点英语,我提前通过Booking预订了北京的凯宾斯基饭店,我将预订单给工作人员看,他们告诉出租车司机我的目的地。司机不会英语,全程我们没有交流。出租车上有清晰的里程价格表,抵达酒店后按照上面的数字付款即可。

凯宾斯基饭店是德国的酒店,前台的服务很热情,酒店的WIFI连接很方便,我终于可以上网了。我首先给家人和朋友发了iMessage报了平安,同时通过Facetime与家人通话,报个平安,与家人们分享我首次来到北京的感受。

我准备登录我的谷歌邮箱,显示无法链接;我打开手机的Facebook、Twitter和Insgram,准备把第一天到达北京的情况在平台上分享,结果也显示无法登录;我以为是酒店的网络出了问题,赶快打电话给前台,前台的工作人员很客气地告诉我在中国大陆,目前这些APP是无法登陆的。放下电话,我感觉自己一下子与世隔绝了,在德国已经养成了每天登录这些软件的习惯,对于手机的依赖已经越来越严重。我安慰自己,这次来中国的旅行,也许就是让自己放下手机,专注于当下的生活。由于心情激动,我在飞机上没怎么睡,于是决定先让自己好好睡个大觉。

适应:

一觉醒来已经是晚上,肚子感觉有些饿了。手机上的谷歌地图无法使用,我又不想在酒店用餐,于是下楼去前台咨询。前台告诉我从酒店出门右拐,步行大约200米就是一条叫做Lucky Street(好运街)的地方,那里都是餐厅和酒吧,咖啡厅。我顶着北京冬天的寒风,很快找到了这条街。那里的餐厅很多,中餐、西餐、日餐,竟然还有一家德国面包房。我选了一家中餐厅,点菜的时候服务员英语还可以,告诉我可以扫码点餐,我看到桌子的右下角有个小小的二维码,于是试着用手机去扫码,结果出来全是乱码。服务员发现了我的尴尬,给我拿了一个纸质菜单,上面有清晰的图片和英文说明,并很快帮助我点好了菜。实话实说,在北京吃到的中餐和德国还是不太一样,但是很合我的口味,每道菜都很好吃。结账的适合我使用了现金,我发现中国人都用手机扫吧台上的一蓝一绿的两个二维码,后来我知道这就是著名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从餐厅出来,我发现门口停了很多黄色与青色的共享单车,中国曾经是自行车的王国,我也很想尝试一下从餐厅骑车回酒店,但是当我看到车上的二维码的时候,就知道对于外国游客这个便捷的最后一公里服务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我步行在北京的街道,经过四季酒店,一棵高大的圣诞树已经点亮,我一直不知道中国大陆也过圣诞节,凯宾斯基酒店的大堂也布置的温馨而美丽。据说离酒店不远的德国大使馆还举办了圣诞慈善市场。这温暖的气氛让我倍感温暖,独在异乡为异客,圣诞树成为了我与家乡的连接。

游览与参观:

在经历了第一天的麻烦与不适,我决定还是求助我在北京的朋友Z先生,他在旅行社工作,对于旅游比较在行,我们约好第二天八点半在酒店的大堂见面。疫情三年,我们只能通过视频沟通,所以一见面彼此都热情地拥抱。我给他讲了我入境第一天遇到的麻烦,他表示非常理解。

疫情期间,全世界的出入境旅游都按下了暂停键,中国的旅游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国人的安全和便利,中国的所有景区都实行了网上预约的机制,所以Z先生一见面就需要用我的护照来帮我们预约故宫、长城、颐和园等景区门票。故宫大概是所有入境游客的首选目的地景区,所以也开通了通过邮件预约门票的通道,方便外国游客订票。而大部分的景区都是通过二维码订票,所以对于我们来讲还是不太方便。好在很多景区还保留了人工售票窗口,没有预约的游客一般都可以在窗口买到门票的。

在Z先生的帮助和陪同下,我顺利地参观了北京的主要景点,吃到了美味的北京烤鸭,感觉非常地震撼。通过交流,我得知中国这几年在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上丝毫没有停滞,不仅仅召开了冬季奥运会,北京的首钢园作为奥运会主办场地成为了旅游休闲的网红打卡地,在北京的周边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许多的旅游度假区、精品民宿、滑雪和温泉场所、露营和房车基地。北京也推出了很多精品骑行线路,中心城区也有很多适合Citywalk的区域。北京的中轴线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条贯彻北京南北的线路上遍布各种各样的旅游亮点,对于入境游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总体感受:

赞美的话我就不多说了,德语里有个很形象地比喻叫做“wir koennen nicht nur die Schokolade Seite zeigen”,就是说不能够只说好的一面,我去过全世界很多的大城市,所以也想吐槽一下自己对于不便利的小小感受:

语言:

我的朋友Z先生会说德语,所以我们可以无障碍地沟通和交流,但是在旅行中很多的服务环节,包括出租车、酒店、餐厅和景区,服务人员的英语水平还是比较一般,语言沟通依然是最大的障碍。我发现北京的很多路标只标注了中文,没有英文的翻译,而谷歌地图在中国无法使用,让我感觉很不方便。按照老北京的说法,就是经常“找不到北”。

上网: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酒店和餐厅都有WIFI覆盖,5G的速度也很快,起码比德国要快许多。但是离开了这些设施上网就很困难了,甚至在首都机场的上网都需要中国手机号的短信认证。对于德国人来讲,中国的境外上网套餐还是比较昂贵的,而中国境内针对外国入境游客的移动上网套餐还比较欠缺,从Z先生那里我了解到,我可以持护照办理上网卡,在营业厅是可以办理激活的。这样我就可以在长城上和家人Facetime视频聊天了。当然我还是不能够在我常用的平台上分享旅行中的照片和视频的,只好等我回国后慢慢整理编辑,再进行推送了。

环境:

实话实说,这次北京的环境让我感觉非常惊讶,传说中的雾霾没有碰到,基本每天都是蓝天白云。据说北京实行了严格的环保措施,汽车也每周有一天限行,从而大大改善了北京的大气状况。但我总感觉北京的街头冷冷清清,连大商场里人流都不是很多。法兰克福、东京、曼谷商业街的繁华在北京很难见到。我在大街上看到最多的就是骑着电动车的快递人员。在很多城市我最喜欢逛的酒吧、咖啡厅、街边小吃摊位、夜市,在北京明显要少许多。就连外国人原来最喜欢的秀水街、雅秀市场,都变成了时尚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失去了入境游客的吸引力。对于入境游客来讲,除了酒店和景区,这些下沉到当地人生活的旅游配套设施才是让我们真正停留的原因。

服务:

这次在北京我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宣传上中国好客热情的服务依然中规中矩,但是少了一份发自内心的真诚。我悉心地观察到,即使在电梯里,中国人彼此也很很少微笑问候,不像我们德国人早晨都会互道一声”Morgen!”(早安)。大家脸上的笑容少了,都匆匆忙忙,好像都心事重重。我的中国朋友也没有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我学会了一个中国的词汇,叫做“内卷”。我想大概是因为疫情三年让大家都生活的不太容易,所以会有些焦虑,有些压力,据说明年就是中国的龙年,相信中国这条巨龙很快就可以再度腾飞的。

展望:

短短的北京之行结束了,Z先生开车送我去机场,我们在出发大厅依依惜别。Z先生告诉我,后面中国还会出台一系列针对入境游客的便利措施,免签只是一个开始。我想我一定要再次来中国旅游,这里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传统与时尚结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碰撞,对于我们德国人来讲是一个特别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Auf Wiedersehen, China! 中国,再见!(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